欢迎您访问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党建制度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院领导为基层院系上党课 学习2011年全国“两会”精神

日期:2013-01-31 阅读:

院领导为基层院系上党课 学习2011年全国“两会”精神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揭开了一年一度全国“两会”的大幕。两会前夕,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网友的提问涉及从物价到就业、从房价到个税改革等诸多热点问题。温家宝强调,“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使社会更加发展进步,使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是温家宝总理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中央领导的这些举动都为今年全国“两会”奠定了主基调,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基本执政理念。

一、充分认识全国“两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和现代化进程的接续点。刚刚闭幕的两会,是在我国胜利完成“十一五”目标、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和迎接建党9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2010年,中国为世人留下了精彩篇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召开的全国两会,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厚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会议期间,代表委员们审查和讨论了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审议和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报告和文件,确定了今年以及未来五年国家发展方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今年两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拓展“中国道路”,续写“中国奇迹”,需要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舞台,通过开好全国两会察民情、集民智、聚民力,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把人民意愿变成治国理政的决策部署,这是两会承担的庄严使命,更是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顺应潮流才能把握机遇,与时俱进方能开创未来。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是实现今年目标任务,都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因此,代表委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共商科学发展大计,共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良策,使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主线成为了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开拓新的空间;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把人民的心声愿望和利益诉求带上两会,制定国家发展大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到政府各项工作中,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作为体现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重要舞台,“两会”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积蓄奋发图强的巨大力量,开辟国家发展的美好未来。

二、准确理解全国“两会”的基本精神

本次两会的主要精神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温家宝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吴邦国所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贾庆林所做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王胜俊所做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曹建明所做的“最高检察院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报告和文件,以及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中。这里主要介绍和传达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工作报告和政协工作报告四个文件精神。

(一)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共识,在讨论中凝聚;方向,在共议中明确;路径,在谋划中清晰。今年全国两会的最大成果就是审查、讨论并通过了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必须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1、坚持“主题”“主线”不动摇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新世纪新阶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长达6万余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这一鲜明特征,深刻反映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更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科学发展指引下,为更好地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更好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十二五”蓝图为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目标与方向。

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并且把“主题”和“主线”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加快转变”是关键

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5年,关键要在“加快转变”上下功夫、见实效。

从现在起,距离2020年只剩下不到10年时间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中,一些总量目标相对容易实现,但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解决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尚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为确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未来五年,我们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必须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共同提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3、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核心

过去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但也要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期待不断涌现,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新期待,是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执政为民宗旨的充分体现。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两个同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多项举措中的一大亮点。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关键。为此,要通过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

出台四大就业保障、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60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达到两位数、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明确个人所得税改革路径、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让“国企利润”更加惠及民生——“十二五”规划中的“十大改善民生行动”为亿万人民绘制了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路径图”。

规划中,GDP增长目标降低,而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单列一章。这表明坚持民生优先,是党和政府未来5年工作部署的一个重要导向,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开篇,以实现发展宏伟蓝图结尾,体现了党的意志、国家意志、人民愿望的高度一致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未来五年的重要发展目标,体现了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政府工作报告: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纷呈,朴实温暖,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了关键性的决策部署。外媒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比作“中国的国情咨文”。

改善民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显著特点。从回顾“十一五”的四条经验,到展望“十二五”的七个“我们要”,从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到重点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报告浓缩着对人民幸福的追求。

1、“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开展的工作和认识体会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五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3)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4)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5)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识和体会:(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2)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3)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4)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主题与主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目标与任务(7个要):(1)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2)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这一部分,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体育事业。)(4)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5)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6)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7)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

3、2011年工作部署:12个关键词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2)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3)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4)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优化投资结构。

(5)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6)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8)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9)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10)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11)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

(12)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4、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路线图”提升幸福指数

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涉及了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而如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则是贯穿这些政策措施的红线。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43个“大力”,83个“加强”,24个“改善”,36个“全面”,41个“坚持”,40个“促进”,42个“完善”,9个“和谐”,18个“深化”,12个“深入”,64个“加快”,共赢来23个“掌声。这些词汇都指向了民生,他们背后是一个个未来一年乃至五年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惠。这份一万九千多字的报告,勾勒了一副美好的“民生路线图”,主要包括“十大民生亮点”:稳定物价,引导预期;扩大内需,均衡发展;巩固基础,强农惠农;城镇发展,稳步推进;人才强国,教育优先;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缩小差距,共享成果;社会保障,广为覆盖;保障住房,考核问责;推行医改,实施攻坚。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认真总结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精辟分析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形势新任务。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0日日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吴邦国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他庄重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法律体系,反映了国家制度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国家民主政治的成就,反映了社会全面进步的成就,为继续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五条经验:(1)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前提。(3)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客观要求。(4)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5)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内在要求。

(四)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民生问题是重大政治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重要作用,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扩大我国对外友好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主要体现在:(1)围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2)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开展协商议政;(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帮助党和政府为民排忧解难;(4)围绕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5)围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切实加强团结联谊工作;(6)围绕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7)围绕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经常性工作创新。

2011年,人民政协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把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积极贡献。主要工作部署为:(1)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夯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2)紧扣主题主线,积极为实施“十二五”规划献计出力;(3)发挥独特优势,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4)着眼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努力深化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联谊;(5)致力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不断深化对外友好交往; (6)突出履职能力的提高,着力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  

民生情怀是政协工作中永恒的亮色。报告指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的理念,鼓励引导政协委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办利民惠民之事、献富民安民之策。”过去一年来,全国政协围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配套政策等重点民生问题,开展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完善住房保障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共享,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和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维护农民工、残疾人、退休职工和国企改制职工合法权益等意见建议,受到重视和采纳。全国政协还组织界别委员考察边境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把开展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三下乡”活动与推动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相结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三、正确把握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领导和“两会”相关文件中有关教育和体育发展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举措。这些新思想、新内容和新举措为公司教育和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

1、正确把握两会关于教育的基本期待,深入贯彻落实“两会两纲”精神

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注意解决好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人们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路径逐渐形成共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系统内外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全力支持的结果。但是,教育难点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和监督,需要继续广开言路、广听民意、广纳众智。特别是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好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等五项重点任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校毕业生就业、孤儿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等六方面工作。

2、正确把握两会关于体育的基本要求,努力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中央历来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细读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会发现,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前所未有地用一百多字的篇幅提到体育,“体育”这个词出现了8次。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绩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五年,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中小员工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这对体育系统扎实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对于青少年体育、中小学员工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问题的高度重视,使体育届人士备受鼓舞。3月8日,温家宝总理参加吉林代表团的会议时,又讲起了将一件“体育小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思考。他说:“我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家说,这么小的事还要写到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这也是“保证中小员工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也有很多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提案,很多委员也为体育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会议期间各位委员积极参会,小组讨论发言共有50多人次,为体育发展建言献策,努力发挥体育界政协委员的积极作用。在关注民生问题的大前提下,体育界委员在讨论中不断呼吁和强调体育也是民生,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应是民生之本。

四、认真贯彻“两会”精神,推动公司事业的科学发展

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不仅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果、发展举措和发展经验,而且描述了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和基本蓝图,还确定了今年工作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各系(院)、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力争做到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两会”精神上来,推动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

第一,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要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上海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迫切要求,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力争取得新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时期,学院各项事业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上海率先发展”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国“两会”及其确立的“十二五”时期教育、体育发展目标和举措为契机,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坚持立足体育、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聚焦“发展、质量、特色”三大主题,坚持发挥“党员、教师、员工”三个主体作用,坚持“师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探索体育教育新模式、探索服务社会新途径、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办学思想,强化办学特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体育办学特色,增强学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公司产品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二,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1)要将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相结合。今年是建党90周年,要将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具体行动融入到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中,在引导广大师生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认清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祖国好的主旋律,进一步坚定全校师生员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同时,要以迎接建校6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宣传学院成立以来的辉煌办学成就,回顾和总结学校“十一五”期间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展望“十二五”规划的美好愿景,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献身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学院改革和事业发展再创新的辉煌。(2)要将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全国、上海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相结合。2010年,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贯彻教育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两会两纲”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这两次会议及其文件在精神要旨上都是相同的,体现了中央对教育发展的一致要求和基本期待,因此,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学习贯彻教育“两会两纲”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不可分开的。(3)要将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近日,胡锦涛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两个深入”为创先争优活动指明了方向。只有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才能把创先争优活动抓实、抓具体、抓出成效;只有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才能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才能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认真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学习传达全国“两会”精神,集中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让广大党员干部尽快熟悉掌握一年来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了解“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和理解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以落实“两会”精神为内容,促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4)要将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开展全国“两会”精神的学习活动,是公司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2010年4月,公司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和上海市委、市教卫党委有关要求,制定了《上海体育学院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上体公司党字〔2010〕24号)。要求以提高全体党员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打造六支学习型团队——学习型院领导班子队伍、学习型中层干部队伍、学习型员工工作队伍、学习型党支部书记队伍、学习型教师党员队伍、学习型员工党员队伍,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大力推进公司党的先进性建设工程。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本质上就是为学院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内在动力。全国“两会”为学习型党组织开展政治学习、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材料。在学习贯彻过程中,公司党委和各级党组织要有效发挥领导、凝聚作用,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形成互动学习、交流学习、共同学习的良好局面,并要结合实际,共同探讨新时期公司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三,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要以推动学院中心工作为落脚点。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院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各系(院)、各部门在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时,要紧密围绕学院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尤其是中国乒乓球学院、科技园、蕴瑞学苑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深刻领会,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在学习中寻找发展的新机遇,明确发展的新任务,谋划发展的新蓝图,找准着力点,寻求突破点,以点带面,突出特色,有力带动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